五五世纪-五五世纪
五五世纪2023-01-31 16:05

五五世纪

光伏去年四季度业绩分化显著,或成今年利润格局演变前兆******

  2022年光伏产业链价格疯狂博弈,硅料价格“狂飙”10个月后突然暴跌 、组件厂备受上游成本压力,各环节盈利情况是投资者关注焦点 。

  目前 ,80只光伏股中已有56家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 。整体来看 ,26家预增、5家略增、8家扭亏 、1家续盈、5家预减、4家首亏 、5家续亏,预喜率74.07%。最“吸金” 的仍是上游材料环节,组件端虽然全年直面成本压力 ,但龙头厂商 的业绩增速仍可圈可点。

  2023年光伏产业发展进程仍 是新能源行业 的最大看点 。目前看 ,产业链价格延续了去年大幅震荡的走势,硅料价格“雪崩”后大幅反弹,直面终端的组件厂能否多挣三五斗引人关注 。

  上游利润全年称王,但Q4增速明显分化

  7家千亿光伏股,隆基绿能(601012.SH) 、通威股份(600438.SH) 、阳光电源(300274.SZ) 、晶澳科技(002459.SZ)、晶科能源(688223.SH) 、天合光能(688599.SH) 、TCL中环(002129.SZ)2022年业绩均为预增。

  通威股份受益于硅料价格高位运行 ,成为去年全年最赚钱 的光伏企业,公司预计2022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超200% ,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52亿~272亿元 ,同比增长207%~231%。另一家硅料企业大全能源(688303.SH)预计全年净利润190亿~192亿元,净利规模位列第二 。

  “硅片双雄”隆基绿能与TCL中环 的净利润增幅均超六成 ,但增速放缓趋势已现。隆基绿能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5亿~155亿元 ,同比增60%~71% ;TCL中环预计净利润为66亿~71亿元,同比增长63.79%~76.2%。

  2022年11月~12月 ,硅料、硅片价格急转直下 ,导致相应环节企业单季度业绩增速放缓明显 ,这也使得光伏行业2022年第四季度盈利增速分化明显 。

  以通威股份为例 ,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17.3亿元,Q4归母净利润34.7亿~54.7亿元 ,环比下降42.5%~63.5%;扣非归母净利润40.19亿~60.19亿元 ,环比下降36.6%~57.6% 。

  硅片端 ,隆基绿能与TCL中环Q4业绩也出现明显下滑。其中,隆基2022年Q4实现归母净利润35.2亿~45.2亿元,同比增长130%~196%,环比减少21.6%至增长0.6% ;TCL中环 的降幅更为明显 ,2022年Q4实现归母净利16亿元~21亿元,环比减少23.20%至增长0.80%。

  2022年度国内TOP20组件企业 的出货量近300GW ,其中仅TOP10企业便超250GW。在下游装机需求高增的背景下 ,市场份额稳定的组件头部厂商展现出更稳定 的业绩增速。晶科能源 、晶澳科技、天合光能(预计净利润增速中枢值均超过100%。

  晶澳科技的全年业绩增速位居组件厂第一 。2022年预计出货组件40GW以上 ,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8亿元~56亿元 ,同比预增135.45%~174.69%。

  另外,2022年是各大上市公司“跨界”光伏 的大年,从目前已披露的业绩表现来看,多数“跨界追光者”尚未兑现光伏业务收益。皇氏集团(002329.SZ) 是其中 的典型代表,公司上市后多次进行业务转型,于2022年宣布进军光伏行业 ,今年以来 ,皇氏集团又成立子公司共同推进TOPCon/钙钛矿叠层电池产品技术 。而从业绩预告情况来看,皇氏集团 的光伏业务突破仍需时日 ,公司预计2022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1.06亿元~1.11亿元 ,上年同期亏损5.2亿元 。

  硅料价格再度抬头 ,2023或成洗牌开局年

  2023年正值“十四五”关键之年 ,市场各方普遍对2023年光伏装机需求增长持乐观态度 。按照国家能源局预估,2023年风光新增装机将达1.6亿千瓦 ,延续2022年风光3:7比例,即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将超110GW 。目前也有咨询机构预测 ,2023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或超130GW。

  一方面 ,硅料新增产能不断释放给予价格的下行压力 ,下游成本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。同时 ,海外光伏需求 的增长态势来看,2~3月份有望延续1月份“淡季不淡”走势 。

  然而,春节过后 ,前期雪崩的硅料价格大幅反弹 ,再度令市场担忧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放缓对需求 的影响 。

  2月1日,硅业分会发布最新多晶硅价格 ,国内单晶复投料价格区间在20.0万~23.2万元/吨,成交均价21.75万元/吨 ,环比节前价格涨幅为31.02%;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19.8万元~23.0万元/吨 ,成交均价21.52万元/吨 ,环比节前价格涨幅为31.22%。而从2022年11月中旬起 ,硅料价格曾一度腰斩 。

  对于价格大幅反弹 ,硅业分会表示,除了两周价格积累外 ,一方面硅片企业开工率大幅提升 ,硅料需求有相对可观的增量;另一方面 ,硅片企业 的原料消化殆尽 ,节后第一周硅料采购需求大幅增加,支撑硅料价格延续上涨走势 。

  某光伏行业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短期内硅料硅片价格向上标志着年后各项目如期开工 。“价格上涨分两方面看,目前来看,春节后开工率还 是比较高的 ,需求真实存在 ,使得硅料硅片价格突然走高。”他对记者说 ,“中长期看,去年四季度开始 ,硅料新增产能大量释放 ,整体库存水平还是比较可观的 ,往后看硅料产能不会 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,供大于求的局面或长期存在。”

  硅料环节释放的利润空间将向下分配。随着节后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,组件价格小幅回升,部分厂商从每瓦1.65元回升至每瓦1.7元~1.75元 ,高于每瓦1.8元尚难被接受 。

  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之际 ,以隆基、通威为代表的一体化龙头仍然在不断加码扩张产能 。半个月前 ,隆基绿能继续加码一体化布局,公司宣布拟投资452亿元投资建设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。通威股份2022年四季度组件业务进入发展初期,预计小幅亏损 ,公司继于盐城市投资40亿元建设25GW组件产能后,又于南通市投资40亿元 ,建设25GW组件产能 ,2023年底前有望投产 。

  “大厂走一体化用资金优势 、规模优势、先发优势不断扩张产能 ,使得后加入市场的光伏玩家和二三线厂商压力会比较大。一体化 的大规模、低成本可能使得部分环节 的利润更加集中 ,年内小厂商的洗牌趋势或会逐渐显现 。”前述光伏人士说 。

年内49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“限购令” ,基金经理为啥“有钱不赚” ?******

  自2月2日起 ,去年股基冠军黄海管理 的万家精选(519185)暂停大额申购,单日限购金额为100万元。Wind数据显示 ,其下属分级基金万家精选A曾在2022年以35.51% 的年内表现拿下主动权益类基金第四名,同时 是偏股混合基金细分类型的冠军 。

  记者注意到,今年以来已有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(不同份额分开计算)主动“限流”,宣布暂停大额申购、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。业内人士认为 ,基金限购大多数是为了维护现有持有人利益 ,未来会越加常态化,建议投资者做好投资规划,理性选择合适的投资时点 。

  “冠军基金”迎来限购

  日前 ,万家基金发布公告称,旗下万家精选将于2月2日起暂停大额申购、转换转入 、定期定额投资业务 ,两类份额投资限额均定为不超过100万元。该基金正 是由2022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黄海管理。

  在板块轮动以及行情震荡 的2022年,黄海管理 的产品拿下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 的冠亚军 ,这一“霸屏”表现也让他的一举一动获得市场关注。而此次被暂停大额申购 的万家精选A曾在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榜中排名第四。

  Wind数据显示 ,截至2月1日,万家精选A、C今年以来累计净值增长率分别为5.95% 、5.89%。从基金规模角度来看,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,该产品的基金规模合计为9.33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40% 。

  对于基金产品“限购”的原因 ,一位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诉记者 ,基金进行申赎限制 的原因有很多 ,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一般而言,“限购”往往 是为了主动控制规模,以避免大笔资金涌入稀释投资收益 。

  他认为:“这其实和市场时机、本身产品 的特征以及团队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。如果短时间内申购的资金太多的话,基金规模增加过快,有可能会打乱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 ,会影响产品的管理质量。”

  “我们对规模比较平常心,会用更长远 的视角去做长期正确 的事情。”黄海此前接受记者专访时也谈到对规模 的看法,“规模太大 的确会对调仓有一些冲击 。从持有人利益优先的角度,我们没有过于追求规模。”

  同时,他也指出,中国资管市场足够大,如果规模大了也会根据规模调整自己的策略,慢慢去分散 。“现在的集中也 是阶段性的 ,熊市阶段没有那么多好 的选择,但 是当市场转好 ,我们还是会选择更多优质标的分散配置 。”黄海说。

  49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出“限购令”

  2023年以来,随着市场行情逐渐回暖,市场交易情绪也有所上涨,有多只基金产品选择“限流”,陆续发布公告实施大额限购举措。Wind数据显示 ,以暂停申购起始日为基准 ,截至2023年2月2日,有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(不同份额分开计算)暂停大额申购。

  其中 ,限购次数最多 的 是朱红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竞争力,今年已经发布了三次“限购令”。公告显示,招商核心竞争力自2月1日起限制大额申购(含定期定额投资)和转换转入业务,限制定期定额投资金额为1万元。

  这是招商核心竞争力成立以来第四次宣布限制大额申购 。在此之前 ,该产品曾在2022年10月19日 、2023年 的1月11日及1月16日分别公告“限购”100万元、10万元和5万元。

  据渠道人士透露 ,规模增长较快 是招商核心竞争力多次限购的主要原因,该产品的规模目前已在百亿元上下 。Wind数据显示,该基金 的合计规模从发行时 的7.54亿元上涨至2022年底 的61.75亿元。

  这也意味着 ,截至目前,招商核心竞争力虽成立不足一年 ,但规模增长12倍有余。事实上,朱红裕在最新四季报中也坦言 ,“本产品在2022年三季度末曾因大额申购,仓位有较大幅度摊薄”。

  而如此受投资者青睐 的原因或许是缘于产品 的表现。Wind数据显示 ,招商核心竞争力成立于2022年4月,彼时恰逢A股筑底反弹之时 ,截至2022年底 ,招商核心竞争力A、C年内回报分别为47.77% 、46.96% 。

  除此之外 ,记者查阅公告时发现,还有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也同样宣布限制大额申购。例如,万民远管理的融通健康产业限制申购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;田文舟、郑澄然管理 的广发成长新动能混合自1月19日起 ,限制申购金额不超过1万元 。

  从业绩表现来看 ,在上述“限购” 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中 ,2023年开年以来皆斩获正收益,其中有29只产品的今年以来 的累计回报超过5% ,占比近六成,包括5只年内业绩超过10%的基金产品。

  具体而言,Wind数据显示 ,截至2023年2月1日,招商量化精选A/C今年以来 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1.67%、11.61%;长城双动力A/C的年内回报达11.05% 、10.99% ;华商新趋势优选 的年内累计表现达10.18%。

  谈及上述基金限购 的现象,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,绩优基金限购大多数是为了维护现有持有人利益 ,可以通过“限流”避免规模过快增长对业绩带来 的冲击和影响 ,保证业绩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。

  另一方面,该公募人士也指出 ,“有些投资者看到这只产品业绩上涨 ,可能就会大额买入,但业绩并不一定会一直保持领先 ,可能会存在阶段性追高 的风险 ,限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追涨杀跌。”在他看来 ,基金限购 的现象 ,未来会越加常态化,建议投资者做好投资规划,理性选择合适的投资时点 。

中国网客户端

国家重点新闻网站,9语种权威发布

五五世纪地图